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李志能博士 N本报记者 吴宇/文 11月18日下午,前来参加“2006中国海西蓝筹地产高峰论坛”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李志能博士做了一场名为《海峡两岸地产实现双向合作的可能性》的主题演讲,引起与会者广泛的兴趣。 经济一体化 合作前景宽 李志能博士认为,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交流、融合的程度已经相当高。台商在长三角、珠三角的投资力度相当大,动辄上千亿美元,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化,在大陆股市,台湾资金已经成为最大的庄家。股市都可以投资,地产方面应该是没有障碍的,所以海西经济区地产的繁荣是可以期待的。 两岸在经济上高度一体化的现实表明,两岸在房地产业的合作交流有基础和可能。他说,虽然两岸在许多方面还有差异性,但是凭着中国人的智慧,凭着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血缘联系,我们完全可以求同存异,福州与台北两个城市差别也很多,但是只要真诚合作就没问题。合作需要真诚,心诚则灵。 经验可分享 两岸求共荣 李志能博士特别指出,台湾作为中国相对发达的地区,它的地产开发经验可以给海峡西岸的发展提供参照。比如土地政策,虽然大陆是供应制,而台湾是私有制,但是台湾在土地政策上的许多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台湾在土地使用上非常注意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协调。对于区域的开发要求配套先行。交通、商业、教育等配套设施都做好了以后,居民才入住,社区不存在生活不方便的问题。另外,台湾在小户型产品方面的经验,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李志能还认为,发展两岸地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他说,首先通过合作可促使台湾地产业从地区性变成区域性发展,对福州来说,海外需求对福州房地产市场影响很大,透过台湾这个管道,有利于发展海外的客户。 台湾这几年经济复苏不如香港,原因在于香港与大陆经济实现了双向流动,对香港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现在大家都说,大陆的股市看香港,香港的股市看美国。可见通过双向交流,使大家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而台湾与大陆基本上是单向流动,所以如果双方也能实现双向流动,对台湾的经济走出衰退也是有利的。 李志能认为,两岸合作最关键的是要形成合作模式,大陆与台湾在资本、技术、人才上如何实行双向流动,形成分工,使地方性市场向区域性市场转变,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提升城市化 培育新产业 李志能认为,我们现在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但光凭城市化就说中国地产业有多大空间是不严谨的,这个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市场到底有多大?这实际上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个人投资者、房地产投资者大家一起来努力做大这个市场。 他说,在城市化与产业化的关系上,台湾也处理得很好,因为有一个很适合实际的产业政策,真正做到了城市化搭台,产业化唱戏,台湾新竹科技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硅谷是高科技产业区,但是硅谷的产品离不开台湾新竹科技园,许多新产品,在台湾可以迅速形成产能,投入批量生产。台湾以高科技参与全球的经济分工,没有台湾产业的支持,硅谷就发展不起来。可以说,没有台湾新竹,就没有美国硅谷。我们强调处理好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关系,因为可以有助于我们抵御经济衰退带来的严重后果。 他说,有了成功的城市化和产业化,对地产业的发展是个很有力的支撑。上一轮的金融危机中台湾受到的影响非常大,现在还没有完全走出阴影。但是因为产业化政策比较成功,房地产业及时做了许多调整。所以,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上,两岸的合作要着眼于新的支柱产业,发展新的产业群,这对两岸的房地产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有利的。 及时做调控 扭转产业路 李志能还谈到了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他说,大家都在谈宏观调控,这个调控实际是必然的。作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产业,最好是需求相对平缓地上升,而不是一下子爆发。房地产业是以内需为导向的,但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形成那么大的规模,给整个经济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从政府的角度看,必须要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考量,毕竟国家不是只有一个房地产业。而且房地产业与金融安全紧密相关。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出现金融危机门一关就没事了,因为过去我们的金融体制相对封闭。 其次中国总体的经济发展与亚洲地区,比如日本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李志能博士特意做了一番比较。他说,日本的国力是世界第二,但其很多产业,像汽车是全球第一,很多制造业技术等都比中国先进,但是它在1992年地产泡沫中跌下来以后,到现在还没有爬起来。对我们中国来说,如果陷入像日本那样的衰退的话,结局可能比日本更惨,所以我认为中国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是及时的,而且这种调控不会短期结束的。 李志能说,我们现在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但是目前贫富差距拉大,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的鸿沟还没有填平,因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新的政策环境确实给开发商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地产企业调整一下发展的思路,争取做个长跑健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