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6月27日报道,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表示,购买住房并非工薪阶层唯一选择,租赁其实更为合理,也就是说,“宜租则租,宜买则买。” 关于住宅产业的定位,刘福垣认为:“目前的许多房子,一般工薪阶层买不起也不该买”;“未来住宅产业必须在供给结构上下工夫”,刘提出“收入高且稳定的人可以买房,工薪阶层则应该量力而行,不一定非得贷款买房,因为租房的经济负担比较轻,更适合一般收入者,尤其是年薪不足10万的工薪家庭”。这位身担国家发改委要职的经济学家,发表在中国房地产未来趋势高层研讨会上的见解,如果是主流声音,或许就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意义。 “宜租则租,宜买则买”,这样的道理,谁都懂,但这样的现实,从专家的口中说出,则不是滋味。房价高居不下的背景下,对于工薪阶层,“购买住房”想成“唯一选择”也不行,即使有人“不自量力”,相信也不会是大多数,因为“买不起”是最大的现实,“想不理智也不行”。 问题的关键显然不在于此。对这个“房地产未来趋势高层研讨会”代表城市大多数的工薪阶层所关注的,是未来的住宅结构如何调整。从刘的论断,着实看不出还有什么调整的必要! 品味一下“工薪阶层租房更合理”,很不是滋味:如果到2020年“全面小康”,城市里大多数人依然只能是这种“更合理”的生活居住方式,今天住在这个地方,明天就指不定搬到哪,和现在一样“成天换房东”,这就是“小康”?这还让人联想起某著名开发商“穷人就不该拥有自己的房产”之独特逻辑。如果这就是“住宅产业的未来定位”,恐怕就令人心寒了。 百姓们从来都企盼生活稳定,可是如果连安身立命的住宅,付出一生乃至几代努力依然可望而不可即,能说生活稳定吗?而一旦明白现在什么样,未来依然会什么样,他们就该断了拥有房产、过上稳定生活的念头吗?现实已够残酷,有待未来加以改变,这应是百姓所思所盼。当百姓这样的想法“都错了”时,指望其按经济学家设定的想法行事,恐怕也很困难。所以,改变不正常的市场,或许才是惟一的正途。 以工薪阶层目前财力,租房只能是“尊重现实”而无奈的选择,本身就跟“合理”毫不沾边。高层决策者决不可将这种“无奈”当做“合理”,而相关产业究竟该如何定位也必须认真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