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房地产界有两个话题颇为引人关注:一是有关个人集资建房的探讨;一是关于产权商铺出现的问题。两个问题表面上看来完全不搭界,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它们其实都与房地产投资有关:一方面,面对高涨的房价,大量个人投资者已经不敢轻易抛出手中的存款,而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置业机会;另一方面,拥有高投资回报率的商业地产,由于产权分隔出售而导致长期经营管理获利能力的降低,从而也成为房地产投资的高风险领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对开发商,还是对购房者来说,国内的房地产投资渠道都亟待拓展,房地产金融创新迫在眉睫。
房地产金融创新建行欲做领头羊
春节过后,原本热闹的房地产市场却仿佛陷入了料峭的春寒中,无论是新盘上市量还是成交量都直线下降。除了由于商品房供给减少而使消费者的选择受限之外,银行方面日趋收紧的信贷政策也对市场交易产生了较大影响。据一些开发商发映,今年银行对个人按揭贷款的条件审查更为严格,放款速度明显放慢了,特别是对第二套住房贷款和商业物业贷款控制更加严格。
银行方面为控制自身经营风险而收紧信贷资金,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目前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巨大需求与有限的贷款渠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房地产融资问题更加突出。
其实,对于银行来说,个人按揭贷款一直是较为优良的资产,银行方面之所以收紧信贷资金,原因在于其资产结构问题。据虎杰投资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寅分析,目前类似建行这样的国有大银行,房地产按揭贷款所占的比重已经相当高,为了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这些金融机构必须寻找有效的突破口,解决资金流向问题。房地产信贷证券化,使长期资产提前变现将是银行解决自身资产结构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据了解,这样的金融产品,建行已经在研发过程中,估计年内就会推出。
信托基金为房地产投资提供出路
自“121文件”出台后,房地产信托作为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对资金信托计划有200份的限制,动辄上亿元的房地产开发融资,如此一来单笔金额就变得相当大,普通投资者很难介入,所以,目前国内的房地产信托投资还仅仅停留在机构层面。此外,一些房地产信托计划推出之后出现了问题,专家认为这主要是源于开发商的“诚信”问题。处在发展阶段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相关法律规范还有待完善。
而在国外,公开发行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有着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而我国现有的信托计划发售时的信息披露较为简单,对项目的收益和风险结构“轻描淡写”。从国外基金市场发展看,信息越公开,基金市场越发达。因此,要尽可能使各类包括房地产信息、国家政策信息、金融证券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信息需求者,促使大家在信息公开情况下,从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运作,促进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顺利发展。来源<厂长经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