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  长乐  -  马尾  -  福清  -  闽候  -  平潭  -  罗源  -  连江  -  永泰  -  闽清   
会员登入用户名: 密码: 登入方式  
| 房产首页 | 二手房产 | 房产租赁 | 一手楼盘 | 公司文化 | 房产资讯 | 论  坛 | 招贤纳士| 金融中心 |
| 法律法规 | 中国别墅 | 企业黄页 | 房贷商贷 | 会员中心 | 诚邀加盟 |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
□ 热点新闻 □

五成按揭政策消息出台迷雾的背后

                http://www.ok331.com  2006-5-16
 这几天来,房地产业界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是“央行酝酿提高首付款比例”。有媒体报导,据可靠消息,央行正在酝酿新的按揭贷款政策,核心是将购房首付款比例,从现行最低的2成,提高到4至5成,从而彻底打压房价的飞涨态势。但是,不久,就有媒体发表文章,称这一消息并非事实。央行新闻处负责人也在5月12日,以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的形式,对“五成按揭政策”作了否定。
    按揭首付款的提高,对房价的打压,自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面对一些地方宏观调控形势下房价非理性的飞涨,媒体、民众对“按揭首付款提高”的热盼,自然也属情理之中,有许多媒体甚至为此开设了专题。而且,据一些媒体调查,占压倒性多数的民众,对“按揭首付款”的提高,持赞成和期待的态度。

    央行否定声明之后,人们反而感到更加疑惑,央行没有酝酿、研究“五成按揭政策”,那么,央行有没有酝酿、研究“四成”或者是“三成”的“按揭政策”呢?“央行酝酿提高首付款比例”这一消息,究竟是空穴来风?还是事出有因?这迷雾的背后,究竟又隐藏着什么呢?

    青出于蓝胜于蓝 住房透支消费到尽头

    按照现代经济理念,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且,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只有以消费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才是健康的、正常的。

    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到世界经济,对我国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当时我国决定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性经济决策。

    然而,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节俭是一种美德。今日有酒今朝醉,肯定让人瞧不起。那种卖祖宗田地,吃子孙米饭的,自然更让人不齿。如我们小时候每当花钱,长辈总要教导我们说,要“量入为出、略有节余”,意即要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支出的限度,要有节余以备不测。

    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我们引进了“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念。“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在天堂里相遇”,终于成为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个故事教给国人一种全新的超前消费理念。在这个故事鼓动作用下,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居民很快成为高负债一族。

    贷款负债消费,应当说是一种观念的进步。如果债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也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人们的消费是由人们一生的收入水平决定的。同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消费可以分为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即期消费又可以分现款消费和贷款消费。现款消费由当前可支配收入决定,而在当期收入不足时,根据“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性假设”,可提前使用未来的收入用于当期消费,这就是贷款消费。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在天堂里相遇”过后,第二个故事,美国老太太“以房养老”畅游中国的故事,又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大地。

    “以房养老”由于往往会落入“上升的债务,下降的资产”这一陷阱。因此,这种倒按揭的方式,即便是在发展最成熟的美国,其实也并不普遍。据美国政府机构统计,1989年至1999年,各金融机构此项贷款数额只有近10亿美元,到2002年,这一数字虽然翻了一翻,但依然只占1300亿美元房贷市场很小的一部分。

    青出于蓝胜于蓝。美国老太太最多只来个“以房养老”,然而,今天的中国,在一些中国经济学家“房价只涨不跌”的鼓吹下,银行出于对房贷这一“优质资产业务”的争夺,“父债子还式”的“接力房贷”,最终凭空出世了。

    父债子还式的“接力房贷”,自然推反了西方经济学的“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性假设”;或者说,父债子还式的“接力房贷”,是对西方经济学“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性假设”的“发展”和“深化”。

    然而,我们只要稍稍仔细地思考一下,就会知道,“接力房贷”的推出,从本质意义讲,意味着这部分贷款对象的“工资”,已不足以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必须得由自己的后代来承担了。

    显然,住房“贷款消费”走到了“接力房贷”这一步,从经济学理论讲,也就昭示着民众贷款购房的透支已走到了极限,住房依赖信贷的扩张性消费,也走到了“尽头”。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据媒体报导,今年一季度我国银行系统的贷款发放总额1.26万亿元,已经超过全年贷款预期目标的50%以上。但是,据金融界人士披露,今年1到3月,国内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而去年国内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的增幅已较2004年同期下降了40%。而且,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4月28日央行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后,个人房贷交易量持续下滑的趋势在5月下旬将进一步凸现。

    房地产市场已成投机市场 开发商是最大的庄家

    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可以细分为三大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当消费需求走向萎缩之际,房地产市场就越来越有赖于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此时的房地产市场,从本质上讲,其实已经演变为一个资本市场。

    房地产市场是否值得投资,取决于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的对比。如果投资收益小于投资成本,人们就不愿意投资。

    从一些房地产热点城市的房价房租比来看,现在,房地产市场房屋出租收入的净收益率已经小于市场利率,这就是说,在这些城市,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消费需求早就走向萎缩,投资需求开始逐渐消失,房地产市场也就逐步“升级”为投机市场,根据经验,不难预料,此时,“嗅觉灵敏”的庄家,最可能做的事情,应该是迅速地“拉高出货”,演绎出一场“房价疯涨”与“恐慌抢购”同时出现的“购销两旺” 的大好局面,以便达到诱导、胁迫别人进场接盘,而自己则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的目的。

    我4月26日撰写《“接力房贷”提醒金融风险正日益逼近》一文时(该文4月27日发给人民网房产城建频道,5月10日发出),曾经写到:当前,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一些房地产热点城市,同时出现了“房价飞涨”与“空置率猛升”的现象。这种“房价飞涨”与“空置率猛升”的现象,其实就是庄家试图“拉高出货”最明鲜的特征。

    坦率地说,当时,我不知道到底是何方“神圣”在试图“拉高出货”,是“炒房团”,是“海外投机基金”,还是“开发商”?面对“房价飞涨”与“空置率猛升”,我只是感到深深地忧虑。

    5月3日,在《北京娱乐信报》上,当我看到蔡雪婧的文章《北京约六成商品房未卖出 有开发商骗消费者认购》。我这才知道——北京房价“疯涨”背后,开发商竟然是最大的庄家!

    开发商囤积房源,相当于开发商自己购买了自己的产品。

    最近,又从《中国建设报》看到,《2005年宁夏房地产开发景气与预警报告》显示,宁夏商品房空置率达46.3%,商品房价格仍然上涨3%。

    北京、宁夏如此,其他地方呢?情况也并不乐观。

    庄家能否“拉高出货”,关键在于“造市”,能否煽动起市场狂热的情绪。

    造市的手段,主要在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舆论上,“造市”的手段,无非宣称房子要上涨的种种理由,诸如“地荒”了,“房荒”了,房子空置率很低,甚至不到百分之一,房子因此供不应求啦等等。操作上,“造市”的手段,主要有两点,一是囤积居奇,二是虚提房价。

    在成交量放大前,也就是庄家们尚未将他们手中的房子卖出去前,所有的房子价格和总市值无非是一个数字的游戏;此时相应的财富没有转移,因为房子还在庄家手里。当普通购房者在房地产市场的“狂热”中,失去理性,选择高位入市购买后,这时财富才真正转移。

    大规模财富从中小散户手中,顺利转移到庄家手中后,泡沫也就往往随之破灭了。

    庄家能顺利出手的前提,是庄家与中小散户信息的不对称。北京市建委披露了北京约六成商品房未卖出的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切断了民众财富“大规模”向开发商转移的途径。毫无疑问,这保护了普通购房者的利益。

    开发商在“高位”难以脱手,相当于“击鼓传花”时“花”落在了开发商自己的“手中”。

    安全性面临双重威胁 央行调控慎重复慎重

    房地产是个建设周期较长、投资体量很大的行业,惯性自然也是很大。2006年房地产的供应量,主要是由2003年至2005年,这段房地产最狂热时期的投资开工量决定的。

    房子供应在增长,房子需求却在相对持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房价必然要下调。如果房价不下调,则空置率只可能越来越大。

    房价一旦下调,相对原先“虚高”的房价,银行为确保“安全性”,必然得在房价下调前,上调购房首付的成数。要不然,如果购房首付的成数不变,而“虚高”房价下调的成数,超过了购房首付的成数,则自然直接威胁到银行的安全。

    由于存贷差过大,而且至少在目前看来,房贷依然是优质资产业务,各商业银行企图通过房贷市场消化存贷差,因此存在着非理性竞争,谁也不敢出头单独调整房贷的首付成数。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拟上调购房首付的成数,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但是,一刀切地酝酿、研究、出台“五成按揭政策”也确实不太可能。这关键在于,开发商的资金,也大部分来源于银行。

    据《上海证券报》文章《世行报告提醒中国警惕房地产贷款金融风险》一文报导,自2005年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后,开发商通过收取“定金”和“预付款”方式获得的资金大为减少,今年头两个月,这类资金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银行信贷则大幅增长,这类贷款占2006年头两个月贷款增长的一半左右。

    央行上调购房首付的成数如果过大,如达到五成的程度,这必然导致房地产需求的严重萎缩,开发商手中的商品房积压的程度将会更加严重。由于开发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对需求过大的打压,必将威胁到金融安全。那央行岂非是事与愿违?

    因此,央行上调购房首付的成数,将是一个矛盾的心理,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央行上调首付成数的过程将会是慎重复慎重的过程。

    那么央行最终会使出一个什么样的高招呢?或许,我们从本次央行加息的特点,不难看出央行上调购房首付成数政策的大致走向。

    4月28日,央行加息使出的一大高招是,“只调贷款利率而不调存款利率”。下面,我们单独谈谈这一大特点,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上调人民币贷款利率,肯定有利于抑制房地产过度投资,从而减少房地产供应量,起到维护房价稳定的作用。

    而对房地产需求量的影响,则相对来说复杂得多了。“只调贷款利率而不调存款利率”,对贷款自住购房者显然会产生抑制作用,但对于投资性购房,则是选择性地产生抑制。

    房地产市场是否值得投资,取决于房屋出租收入的净收益率,与银行利率的对比。对于贷款投资购房者,如果预期房屋出租收入的净收益率(指减去折旧等)小于银行贷款利率,则其就不愿意投资;对于自有资金投资购房者,只有当预期房屋出租收入的净收益率(指减去折旧等)小于银行存款利率(这是相对于当前其他投资渠道几乎没有说的)时,其才不愿意投资。

    对于那些房地产泡沫非常严重的城市,房地产市场房屋出租收入的净收益率已经小于银行存款利率,因此,不论是对贷款购房者,还是自有资金购房者都已没有投资价值,这次加息对房地产市场投资需求不产生任何影响。不论是贷款购房者,还是自有资金购房者,都将会自动退出房地产市场。

    而对于那些房地产泡沫已经明显存在,但还不十分严重的城市,即其房地产市场房屋出租收入的净收益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但大于银行存款利率的这部分城市,对贷款投资者来说,投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但对于自有资金投资者来说,其投资价值依然存在。因此,对于这些城市,“只调贷款利率而不调存款利率”,无疑是要将贷款投资购房者赶出房地产市场,而对自有资金投资购房者进行了挽留。

    而对于那些房地产泡沫不明显,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城市,即其房地产市场房屋出租收入的净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当然更加大于银行存款利率,“只调贷款利率而不调存款利率”,对贷款投资购房者自然不驱逐,而对自有资金投资购房者则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吸引。

    由此可见,央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何等的谨慎,原本是一刀切的利率调控手段,竟然达到了如此差异性的调控效果,目的自然是最大程度上确保金融安全,并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争取逐步挤出房地产泡沫。仅就这一点看,央行本次加息的调控手段,可以称得上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了。

    央行加息不是一刀切,同样,央行上调购房首付的成数,可以料想,也不会是一刀切。针对不同城市房地产泡沫存在的丰富程度,央行上调购房首付成数的调控方案,也必定是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设计得科学、合理,以便房地产泡沫的逐步挤出。


Copyright © 2004 福州欢乐之家房产代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网络实名:欢乐之家 地址:福州市台江区白马中路15号山海花园1座4楼
置业热线: 0591-87607033 87608033 83313165 83313167 E-MAIL:A01@ok331.com

网站技术支持:福州永立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